ARTICLES/文库
和甘伯伯一起去游河
2023-04-08 • 21872获奖及推荐记录
●1970年英国凯特•格林纳威奖大奖
●1972年美国《波士顿环球报》/《号角书》杂志奖图画书大奖
●1972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好书推荐
●1972年美国《纽约时报》年度最佳插图童书
●入选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“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”
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
甘伯伯有一条船,他的家就在河边。
有一天,甘伯伯正要撑船去游河。
两个小孩说:“我们跟你去好不好?”甘伯伯说:“好是好,只要你们不吵闹。”
野兔要上船,甘伯伯说:“行是行,但是你不能乱蹦跳。”
猫要上船,甘伯伯说:“好吧,但是你不能追兔子。”
狗要上船,甘伯伯说:“可以,但是你不能招惹猫。”
猪要上船,甘伯伯说:“来吧,但是你不能来回晃。”
绵羊要上船,甘伯伯说:“空位有,但是你不能咩咩叫。”
鸡要上船,甘伯伯说:“行是行,但是你们不能扇翅膀。”
牛要上船,甘伯伯说:“可以啊,只要你不乱踩东西。”
山羊要上船,甘伯伯说:“欢迎欢迎,但是别乱踢。”
开船了。
但是刚过一小会儿,山羊乱踢,牛踩东西,鸡扇翅膀,绵羊咩咩叫,猪来回晃,狗招惹了猫,猫去追兔子,兔子乱蹦乱跳,小孩大吵大闹,船就翻了……
大家都掉进水里去了。
还好,离岸不远,大家爬到岸上,让太阳晒干了身子,排成一列穿过草地,到甘伯伯家喝茶去了。
让我们来深入讨论作品
《和甘伯伯去游河》的第一个画面只有一行简单的文字:“这就是甘伯伯。”画面上是一个男人站在一座房子前面。
就这一幅画面,《儿童文学的乐趣》的作者、加拿大儿童文学研究者佩里•诺德曼在《理解儿童文学》一书中写了一篇6000字的英文论文。
用这本书的主编、英国学者彼得•亨特的话来说:“佩里•诺德曼对于约翰•伯宁罕的《和甘伯伯去游河》书中第一幅图的分析,不但示范了一幅图画可以说出多么丰富的含义,同时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阅读图画的历程。”
对于我们来说,《和甘伯伯去游河》就是一本会给孩子带来快乐的简单的图画书,正像有人评价的那样:它是一本只想带来单纯乐趣而没有半点企图心的图画书。
让我们也从第一个画面开始看起。画面上的甘伯伯站在自家老屋前面的一条小径上,好脾气地笑着,像是站在那里让画家为他画素描。他头上戴着一顶草帽,西装,牛仔裤,脚上是一双又大又笨的雨靴,手上还拎着一个浇花用的水壶。
甘伯伯是农夫、渔夫,还是什么人呢?作者没有交代。
第二个画面中,作者告诉我们甘伯伯家门口有一条河,他有一条船。
这条船是干什么用的呢?作者也没有交代。
第三个画面中,甘伯伯脱掉西装,换了一件白衬衫划船出门去了。去哪里呢?作者还是照样没有交代。
于是,不明不白的甘伯伯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出发了。
关于这位来历不明的甘伯伯,约翰•伯宁罕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甘伯伯本身并没什么特别的原型。
他几岁、从事什么职业、有没有家人,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伟大的谜。
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?
我不是没有考虑过,但不管他是谁,他肯定是一个孩子们信赖、孩子们喜爱的人物。”
不过,作为读者的幼儿并不在乎甘伯伯是谁、做什么,对他们来说,只要船上有一个人在划船就足够了。对于这一点,约翰•伯宁罕十分有把握,他早就吃透了幼儿的心理。“我不认为我和孩子之间有一条鸿沟,”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非常有趣的话,“我已经钉在了五岁的心理年龄。”让我们再接着往下读。
接下来,故事就更是朝着幼儿热烈期盼的方向发展了——岸上不断有人和动物冒出来,要求搭甘伯伯的船,先是一男一女两个小孩,然后依次是兔子、猫、狗、猪、绵羊、鸡、牛、山羊,这些动物都是孩子咿呀学语时最先学会的单词了。
这时的作者真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,你看,光是搭船的请求就教了九种:
“我们跟你去好不好?” 甘伯伯站在自家老屋前面的一条小径上,好脾气地笑着。
“甘伯伯,我也一起去行不行?”
“我很想坐一回船。”
“可不可以带我一起去?”
“甘伯伯,我能去吗?拜托拜托。”
“还有空位让我坐吗?”
“我们也去行不行?”
“能腾出个位子给我吗?”
“甘伯伯,我能加入你们吗?”
甘伯伯真是好脾气,来者不拒,不过他也不是没有条件的,每当一个乘客上船时,他都会提出一项禁令。
比如男孩和女孩上船时,他会警告说:“你们不能吵闹。”
兔子上船时,他会警告说:“你不能乱蹦跳。”
猫上船时,他会警告说:“你不能追兔子!”
……
乘客们当然是兴高采烈地答应了,这么好的一个天气,又是乘船游河!小船上很快就挤满了,于是我们看到,甘伯伯在炎炎烈日下,划着这只明显超载,还有点倾斜的热热闹闹的小船开始了它危险的航行。这时,任何一个画面之外的幼儿都会预见到它的未来了——船会翻掉!
是的,你当船上载着一群绅士淑女啊,那是一群孩子。他们一高兴起来,还管你什么禁令不禁令,早就把甘伯伯的警告抛到脑袋后面去了,开船没多久,山羊就踢了一脚,牛就踩了起来……猫就去追兔子,兔子就跳了起来,孩子就争吵起来。完了,这下船上乱成一锅粥了。这个连锁反应的后果就是:“大家都掉进水里去了。”换成别人早就大呼小叫起来了,可作者就这么一句不动声色的陈述,这就是他的风格。
当然,看到一船人成了落汤鸡,孩子们一定会爆发出一片欢笑声,他们恨不得自己也和甘伯伯他们一起掉进河里。 “甘伯伯带着孩子和愈来愈多的动物驾船出游。他们被告知不能做的事,他们全都做了(这对年纪很小的孩童而言似乎总是特别好玩,特别喜欢做禁止的事)。
翻船之后的故事,更说明这是一场大人和孩子的游戏了。
“孩子”是在‘秩序→秩序的破坏→秩序的恢复(或者是新秩序的形成)'的重复过
程中成长起来的”
——作为“大人”的甘伯伯知道这一点,所以他才会向大家提议:“我们只好穿过这片草地,走路回家了。我请你们到我家喝喝茶。”
于是,我们看到,在甘伯伯的率领下,他们排成一列,穿过了开着黄灿灿的野花的原野,到甘伯伯家喝了一顿下午茶才分手。不过,临走时甘伯伯还不忘又添上了一句:“再见啦,下次再来游河吧。”——明明知道下回还是会超载翻船,但就是不吸取教训,仍旧提出邀约。